2006年12月22日,星期五(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一版:精华新闻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寒夜钨矿捕贼亲历记
本报记者 曹志男/文 陈立波/摄 通讯员 韩颖

image

  “揪”出的可疑人员和查获的被盗钨砂

  临安市昌化镇的绵绵群山之中,海拔1000多米处的3个钨矿区是最热闹的地方,每个矿区都有上千名外地矿工。矿工流动性大、偷盗钨矿案件时有发生、躲避警方的逃犯藏身矿区,这是钨矿区的几个“特点”。除了护矿队,昌化派出所的民警们每星期都要上山巡查一次,通常是子夜出发,工作整一个通宵。
  昨夜,记者随昌化派出所民警体验了一次非常“旅程”。

  时间:20日23时30分
  地点:昌化派出所
  来到昌化派出所时,4名民警和7名协警组成的检查小组正有条不紊地做着出发前的准备工作:警用强光手电是否电量充足,警绳、手铐等工具是否有缺……“我们这次要去塘里山矿区检查,开车1个半小时能到矿山脚下了。”带队警长罗雪峰一边检查着手里的微型冲锋枪一边告诉记者,这个矿区离昌化镇是最近的。
  20分钟后,警车开出了派出所门口。
  “这件大衣是为你准备的。”车上,民警小童将一件警用大衣交给了记者,嘱咐说:“今天山上温度是零下3度,等下爬得再热也别脱衣服。”不知是否记者到来的缘故,车上气氛活跃,几百元的篮球鞋爬了一次矿山后便报废、上山路上遇野猪等“趣事”一一抖了出来。
  罗雪峰告诉记者,因为矿区的人员只有在晚上睡觉时才相对较齐,所以派出所将检查时间定在夜里。

  时间:21日1时20分
  地点:进矿区的山路上
  1个多小时后,海拔1000多米的塘里矿山出现在了记者眼前。冬夜,刺骨的山风让穿了大衣的记者还是忍不住打了个寒噤,上山的旅程开始了。
  山路起先还平坦,10分钟后便越来越窄、越来越陡,路面也不再平整。很快,记者两人从队伍的“领头羊”成了“尾巴”。
  1点40分,终于到了矿区。“小帅,你带一组人往东边开始检查,我从另一边过来……”罗雪峰熟练地分配任务。记者走出门外,抬头就能看到山腰上矿工工棚的零星灯火。而这时,离矿区还有整整一半以上的山路。
  山路越发陡峭,记者手脚并用,还时不时要民警拉一把,甚至不小心摔了个跟头……2点15分,艰难的“旅程”终于在午夜山溪流动的伴奏声中告一段落,第一个工棚出现在了记者的眼前。此刻,记者一屁股坐在石头上直喘大气。

  时间:21日1时25分
  地点:矿工工棚
  查看工棚前登记住宿的矿工名字,敲门检查暂住证……没有休息,民警们按计划开始了检查。记者跟随罗雪峰带队的小组。
  “还要爬山啊!”从一个工棚出来,记者忍不住一阵哀号。由于矿洞依山而上,而工棚都搭在矿洞附近,所以检查矿区的时间里,爬山占了一半以上。协警老童告诉记者,每个工棚所在位置的海拔数字就是它们的编号。
  工棚之间有路似无路,因为矿区被一粒粒大小不一的钨矿渣所覆盖,一步一滑。
  “你不是矿区的,怎么会睡在工棚里?”海拔1000米的工棚内,罗雪峰一眼就“揪”出了一名窝在被子里的男青年。检查身份证之后,该男青年成为今晚第一个被发现并要带回所里进一步审查的可疑人员,我们这支小分队多了一名“成员”。
  爬到海拔1200多米的最后几个工棚时,罗雪峰的手机响了起来。“我们这里逮住了两个偷钨矿的男子,偷了100多公斤钨砂。”电话里传来另一小组民警帅敏的声音,早已疲惫不堪的记者强打精神冲了过去……
  插曲:最好吃的一碗方便面
  5时06分,气温零下6摄氏度。记者两人坐在矿区海拔900多米的一家小店内,烤着炭盆狼吞虎咽地吃起方便面。此刻,当天塘里山矿区治安检查工作已基本结束。整整一个通宵,民警们按计划检查完了矿区100多间工棚。
  “从来没吃到过这么好吃的方便面!”当记者满嘴面条地说出这句话时,民警们哄地一声笑开了。

  时间:21日5点56分
  地点:下山路上
  东方已现鱼肚白,回程中除了原班人马,100多公斤涉案钨砂、两名犯罪嫌疑人和一名可疑对象就是这次行动的全部“成果”。
  下山的路走起来比上山快得多,50多分钟后,记者和民警们已坐在了回昌化的车上。山路崎岖,凌晨黑暗中未曾看到的凶险一一展露。车窗外,厚厚的霜已将四周的青山染成白茫茫一片。车内,鼾声响起,记者的眼皮也不自觉地耷拉了下来。迷糊中,隐约听见罗雪峰和另一名民警轻声商量着,回所后先审讯抓获的两名“钨砂贼”。